道家和儒家的差别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7/23 浏览: 次
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门哲学,是对人生经验做全面的反省,讲求在虚静中觉悟人生智慧。
老子,楚国人,周朝管理国家档案,退休骑青牛出函谷关,遇关尹,留《道德经》,一同隐居,不知所终,行踪成迷。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是道经,第三十八章到八十一章是德经,共五千余字。
道家和儒家的区别:
道,究竟真实。德,就是获得的得。
儒家强调仁爱、正义,真诚。
很多人多国学不以为然,认为是过时的、陈旧的,没有用的等等观点,中国国学是老东西吗?
世界文化分三个层次,1、器物层次(物质文明),2、制度层次,3、理念层次,理念是高级别的。
理念:什么叫合理、什么观点正确。人生有志向绝离不开勉强,有志向就要勉强自己。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虚无主义:在价值上没有真假,没有善恶、是非、美丑,比如善恶没有报应。
关于快乐,儒家认为:赚钱快乐,但赔钱就不快乐,譬如行善由心而发,是快乐的,行善的过程就感受快乐,是最可靠的快乐。快乐由外而来的,会由外而失去,但由内而发的,是自己可以真正掌握的快乐。
道家更深刻:不要关注人类本身,要关注存在上的虚无主义,这和生死有关,老子说,为什么人很轻易的死去,一点都不关爱自己的生命呢?那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吃喝玩乐,而大众自己生活太苦,生和死差别不大。儒家只关心人类,道家不仅仅关系人类的存在还关心整个宇宙大自然的存在,儒家只有伦理学,老子还有形而上学。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没有名字就等于不存在,而不是不存在。
老子具有革命性(用道代替天),墨子最保守(大侠似的人物行侠仗义、以天下为家),儒家温和,承前启后。道家从道出发,以道代替天,把天革掉,所谓的上天、天子等都是有人的因数在里面,代表上天的天子往往都是不仁慈、仁爱、不公正的,要究竟真实,抛弃人的因数,以道看待宇宙、看待人生,从整体、永恒来看问题,站得高,看的深远。就无一时的得与失、成功与失败,坦然面对生活,活的真实,看的超越、透明,用智慧来看待生命。任何东西存在自然就有它存在的理由。
《老子》版本有竹简版本和帛书版本,老子讲:有名无名,有欲无欲。
儒家讲:人人弘道,非道弘人,道代表人生的理想,代表人生的路,不能以道来弘扬人的生命,强调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人不学不知道,要教育。认为人的性格几乎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发展的方向。一个人没有受到教育,只要真诚,力量由内而发,你自己内心就有很好的老师,同样可以活的有尊严,有价值,肯定人的价值。
道家讲:重视道,人的生命有局限,人因为能够理解,就和万物区别开来,万物不是以人为中心的,但人可以为宇宙(宇宙有死寂)找到未来的方向,从万物来看万物,不要从人来看万物,突破以人为中心,强调宇宙万物整体,人类只是一部分,还有整个自然界,因此更加深刻、全面。具有形而上学,而儒家只有伦理学。伦理学就是通过善恶来决定什么事情该怎么做,而形而上学超越善恶,讲宇宙本体、真实的存在,面对存在上的虚无主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认为:道可以称为道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字可以称为名字的就不是永恒的名字,人是有理性的,没有名字等于不存在,而不是本身不存在。人可以变,但名字不可以变,名字比一个人更为恒久,所以名字不可缺。
楚王失弓的描述可以阐述道家和儒家的视野。
西方的上帝的描述只能用“不是”来描述,用“是”来描述会出问题,因此,用否定的方式来描述绝对完美的“神”。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道”了。
天人合一不是儒家的思想,儒家讲天人和德,人心向善。五十而知天命,就是德行到完美的时候,就跟上天给你的使命一样,成为君子、圣人,这叫天人合德。《易经》也讲天人合德,但“德”的意思不同。
天人合一不是道家的最高境界,与道冥合,以道观之,物无贵贱。道是大自然的根源。和道结合,忘了自己是谁,是密契主义,1、不可说、因为说不清楚,2、短暂出现,3、被动性,4、生命力再现。
老子说: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我的话很容易知道,但天下人没有人知道,理性主义重要人物犹太人斯宾诺莎的观点《伦理学》(其实是形而上学)泛神论和老子相似。人没有自由,人只有以为自己自由,人的自由是来自于人本性的必然性,只有和本身的必然性连在一起才感觉到自由,所以了解本身的必然性就会感到自由,并不是有绝对的自由,必然性有先天的、后天的,内在的外在的。卢梭讲:人生而自由,但无所不在枷锁当中。
老子反对战争,战胜以丧礼处之,道家强调仁爱、包容,以德报怨,把道当做母亲。儒家强调仁爱和正义,以直报怨。
宇宙有人类才有意义。人类可以理解宇宙,可以引领宇宙未来。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认为学习教育 不是很重要,主要是提升理性,最后得到智慧。
道具备超越性也具备内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