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善也是一种美,人们都说要行善避恶,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老庄对仁义怀有戒心 。
善恶分内在的和外在的,例如考试不要作弊,大家都作弊,于是大家都习惯了作弊,作弊是错的吗?不是,被抓到才是错。半夜闯红灯,因为没有警察。人有惰性,有投机取巧的心态。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到牧羊人以外获取隐身魔戒,杀国王取而代之的故事在现代也同样出现,其实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善恶表现在外在而不是在内在的,这个社会是很恐怖、危险的。古人讲慎独,就是在没有人的时候更要注意自身行为,做事更要坦荡。
老庄认为,善恶标准取之于内心,相比于善行,道家更看重内在的善心。如何看待社会上的慈善行为呢?怎么要求善人象不善的人学习呢?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比如捐款100万给孤儿院的人是大善人,那么没有钱捐助的就不是善人吗?捐钱行善是外在的,内心里面有没有善念善心更重要。儒家讲善有一个前提,内外都有善的要求。老庄认为:行善是由内而发,行善之后的快乐也是由内而发,善恶是相对的,提出:上善若水,最好的善和水一样,没有人愿意留在低洼、卑微的地方,水不在乎,它往低处留,对万物都有利,它不和万物相争,水是最高的善。做善事也是顺其自然,不和他人争。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和孔子《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基本一致。但老庄认为善和不善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善和不善都是慢慢形成的,善人可以堕落为恶人,恶人也可以变成善人,对待善恶要采取包容态度。环境造人,很多可以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道生万物,到就是母亲,母亲对子女表现为慈爱,包容、接纳,不挑剔。人性本善,但未必如此,儒家强调教育,说明人有恶的一面,或人性本恶。道家认为教育不重要,可以认为人本善不需要教育。自然无为,不受教育没有关系,只要顺其自然,不要考虑善恶的问题,保持自然的专状态就是最美好的。所以要想母亲包容一切。为何不要求行善,因为那样会可能扭曲人的本性。比如效法捐款,没有钱捐那就去偷、去抢,为了效仿行孝痛哭,结果一半人哭死等等会起到反作用。就是行善不要刻意,扭曲本性,不自然。道家更重视人的本性的保护,不能舍本求末。
庄子经常批判儒家和墨家,儒家讲仁义,标榜仁义,墨家讲刻苦,要帮助天下人,看起来有爱心的样子。庄子就说:你要讲仁义道德,那么会出现很多假仁假义,那不仁不义的也要装一装,那天下的价值不就混淆了吗?这样对人类和社会反而不好。庄子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即盗窃一个皮带环扣就要被杀头,盗窃一个国家就为诸侯,诸侯手下的官员都开始为诸侯歌功颂德,说大王您真是有仁有义。所以老庄对仁义是存有戒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