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4/14 浏览: 次
生与死是每个人都不能违反的自然规律,人们渴望生而畏惧死,延长寿命是很多人追求的,道家认为:生与死是自然状态,是自然轮回,人生的重点不是活多久,而是在活的时候能否领悟人生的真谛。
地球上自从有人类到现在有过多少人活过?据说有960亿人活过他们的生命。但现在有越67亿人活在这个地球,其他的生命在哪里?人生的生、老、病、死是一个自然过程,当每个人遇到的时候还是不自然的。特别对于死亡的恐惧,很多人不了解死亡,对不了解的总会有各种猜测、幻想、害怕,乃至恐惧,而死亡永远只能当比喻来用,你很难有亲身的体验。
老子说:出生入死,其本意是从出生走向死亡。人类有30%是长寿的,30%是短命的,还有30%是养生的,养好了可以长寿些,养不好成为短命的,还有10%是懂老子的,即安其天年,天年就是自然的寿命。
人的一生只有这么长的时间,如何用这段有限的时间就有很大的空间了。人们一般在小儿出生是喜笑颜开,在死亡时恐惧悲伤。庄子认为:生,来的时候不能拒绝,死,走的时候你不能阻止,这些都是自然状态不能够改变。生命到底是怎么回事?可以当成“气”的变化,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所有生命都一样,都是气的运作,是道的安排。一个生命通过身体的依托活过一生,结束的时候就要放下这个身体,让他尘归尘,土归土,这是本来的状况,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人生是怎么回事?庄子说:天地用形体让我寄托,用生活让我劳苦,用老年让我安逸,用死亡让我休息,因此死亡就是休息。人生就是劳苦,过一种自在生活。庄子又说: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者也,看透人生可以更好的规划生活。
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我们在学校毕业前如同度日如年,毕业后则度年入日,其实整个人生都是一闪而过。每个人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是比较实在的,至于光宗耀祖,后代子孙关键是否我们自己对自己生命负责。
死亡,庄子说:你不要害怕死亡,死亡就是回家,就是无忧无虑的晒太阳、睡觉、淋雨、游玩等仙游。很多人不想死,害怕死,没有想到死后原来是那么的快乐,生死本为一体,生死只是生命状态的变化而已。
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在道家来讲是一种修炼的境界,身、心衰退了,精神却出来了,精神生于道。道不是大自然(天地万物),也不是虚拟境界。
庄子讲修炼重在修心
1、与感官配合之心,受外界影响,心、身都不由己。
2、比较之心,自我和别的自我相比较,竞争之心,得失成败看的太重。
3、回归自我之心,当自我反省,既不受外面感官对象的影响,也不受跟别人比较的干扰,回到内在,思考自己,但这也不够,它还是有执着,执着于我,我应该怎么办等等
4、往上提升的真君之心,设法和道结合,心像灵台一样,找到正确的对象和方向,能够放下身和心等一切,才能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即天地从道而来。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即它是唯一的,他是普遍的,它是天下万物之母,是万物的来源和归宿,这就是“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难以理解,感觉深奥、神秘。道德无假期。人类思想的最高层次就是要回答,这一切(宇宙万物、人)从何而来?何处去?找到这些,人生就可以安顿,才可以从人生的经历、磨难中放弃执着,顺应自然发展规律行事,得到逍遥 。
道家强调的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是根本的一种智慧。哲学家海登格尔说:向死而生。既然向死而生,那就要考虑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安排好死亡,才能从事有意义的人生。即善待生命,获得智慧人生。
道家提倡养生,养生如同养羊,要视其后而鞭之,即要均衡发展,和现实环境结合,不要走极端。
精神:水如果平静就会很明亮,可以当镜子来用,水静犹明,而况精神,精神平静可以上通天地,通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