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情绪管理(二)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2/29 浏览: 次
中国文化认为情绪失调会产生很多影响,所以养情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分子要发乎情,止乎礼。中庸强调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兵法《军争篇》中讲: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先夺其所爱则听矣。李自成就是夺了吴三桂的所爱,结果致清军入关。
兵法《九地篇》中讲管理者应该:静以幽,正以治。高曼博士认为静坐有益于情绪的管理,兵法《九地篇》讲将军第一件事要做到:心静,静才能考虑的深远、考虑的全面,能够抓住重点,思路清晰。道法自然讲,水平静了才能照出清楚的影子,否则什么也看不清楚,就是这个道理,心很静的时候,看东西,想问题就会很清楚。诸葛亮也重点提出:宁静以致远。所以,静以幽很重要。
正以治,就是把自己的心时时刻刻摆在正确的位置上,能够正确的看事情。治兵知九变之术方能因地制宜而致胜,兵法强调自我管理能力,如何先把自己管好。中国最智慧的一本书叫老子的《道德经》中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都有一有问题就怪别人的特性,有错就怪别人,《圣经》创世纪中亚当犯了错就怪过上帝。一个管理者做事要有承担能力,美国总统尼克松是唯一一个没有到任期而活着走出白宫的总统。他离开白宫前专门举办了个记者招待会说,一个败下来的人不是被别人打到的,而是自己把自己打败的,都是被自己打倒的。这就是孙子兵法的观念。自古只有打败仗的将军,没有打败仗的兵。
能够自我管理首先要第一个前提自强,这是借易经的观念,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兵法讲: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你不会被敌人打败是在你自己,你能够打败敌人,是因为敌人出现错误或漏洞等失败的因数。孙子兵法在《九变篇》中说:毋持其不来,持吾有以待之,毋持其不攻,持吾有所不可攻。所以如何管理好自己是根本。
观自在是第二个前提,观自在和佛家的观念有重合之处,就是观察万物自然存在的状态,是智慧的开端,各个自然科学就是对其观察的结果。所以要培养观自在的能力才能成为一个杰出的领导者。曾国藩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据说他考进士(秀才)考了七次,显然不是我们大家认为的聪明、明锐的人,但他在我们近代史上也是一个在政治上、军事上、学术上、文化传承上都有卓越的贡献。
个人的品德操守上也是一个非常受肯定的人物,他一生得利于四个字:遇事留心。留心于这个事为什么这样、那样?这就是观自在。按照佛家的观念,观自在还有观察自己在哪里的问题,把自己的现状和自然的状态的关系进行观察,把自己和相关事物的自然状态观察清楚。孙子兵法在情绪管理上讲:慎怒。《火攻篇》讲: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若抱着必死的决心,则一定会被诱杀,因此不应该有必死的想法,而是把心摆在正确的位置。如果抱有逃生的想法,则很容易被活捉。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不要可以标榜。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一个杰出的领导者应该掌控自己的情绪,把情绪摆在适当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