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4/05 浏览: 次
柏拉图(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也是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在哲学上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建者,始创理念论心理学思想。其著作《理想国》一书蕴涵着欧洲心理学史上最早的分类雏形。
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勒斯,自幼身体强壮,胸宽肩阔。因此老师苏格拉底就替他取了“柏拉图”一名,“柏拉图”希腊语意为“宽阔”。后来,柏拉图的名字被延用下来,流行至今。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他的母亲是雅典立法者梭伦的后裔、父亲是雅典古代王室后裔),和三十儹主(亲戚是首领)统治时期很多重要人物都有关系。青年时师从名师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卡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建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他认为“美德即是知识”。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知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
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
就教学方法而言,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这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有一句名言: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柏拉图,从任何方面来说,是西方文学传统上最耀眼的作家之一,也是哲学史上最有洞察力,广泛和影响力的作家。作为一个高地位的雅典公民,在他的工作中,他显示出对政治事件和当时的知识分子活动的专心,但是他提出的问题是这么影响深远,他使用的处理问题的策略,有丰富暗示性和振奋性,教育了差不多每一时期的读者,某种程度上都是受他的影响。哲学史上只有少数的其他作家在深度和广度上接近于他:也许只有亚里士多德(和他一起学习的人),阿奎纳和康德会是普遍同意的拥有相同地位。
柏拉图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比起来,在西方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因为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献。在西方后世哲学家和基督教神学中,柏拉图的思想保持着巨大的辐射力,被称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
公元12世纪以前,柏拉图的学说占统治地位,因为圣奥古斯丁借用和改造了柏拉图的思想,以服务神学教义。直到13世纪,托马斯•阿奎那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解释宗教教义,建立了烦琐和庞大的经院哲学。亚里士多德才重新被重视。
柏拉图的《理想国》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公民分为治国者、武士、劳动者3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3种品性。治国者均是德高望重的哲学家,才能认识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
《政治家篇》约作于柏拉图后两次去叙拉古之间(公元前367~前361),这是他在叙拉古的政治实践受到挫折,思想发生变化的时期。首次明确论述了法律的作用并以法律作为划分政体的标准。他认为,真政治家(哲学王)无需用法律统治,但现实中真政治家极为罕见,即使有真政治家,法律也还有一定的作用。因为政治不仅是一种艺术,亦是一门科学。法律对于政治家,犹如教练和医生的训练方案和处方一样,法律虽然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中却是必要的。
柏拉图在其最后的作品《法律篇》中进一步发挥了关于法律的作用的思想。从理想出发,“没有任何法律或条例比知识更有威力”;从现实出发,他强调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则他们的生活将如同最野蛮的兽类。他《法律篇》中,设计了他的“第二等好”的城邦,主要有:政治制度由哲学王执政的贤人政体转为混合政体,以防止个人专权。《理想国》主张统治者实行公产、公妻、公餐、公育制,《法律篇》则恢复了私有财产和家庭。《理想国》中划分公民等级是依照其先天禀赋的优劣,而《法律篇》则是按照后天财产的多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