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得经财网
咨询热线
游经理:13016035115
QQ:2923730160
图文传真:8620—87368138
邮箱:2923730160@qq.com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寺右新马路111号-115号五羊新城广场1901-1908室


当前位置:主页 > 服务领域 > 中外法学思想 > 中外法学思想
中世纪西方法学思想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2/02  浏览:


     中世纪哲学(Medieval philosophy)欧洲5~15世纪的哲学。
     5世纪后,西罗马帝国逐渐瓦解,欧洲向封建社会过渡。在日耳曼人征服罗马的过程中,基督教得到了保全,它成为中世纪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哲学科学成了基督教神学的婢女或工具。神与人、天国与世俗、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是中世纪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
中世纪哲学主要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
一,         教父哲学
     为适应罗马统治者强化教会的需要,出现了一批以指定和论证基督教教义、信条为职业的人,即“教父”,教父哲学由此产生,其主要代表是德尔图和奥古斯丁。教父哲学吸收了
新柏拉图学派斯多阿学派的哲学思想。新柏拉图学派公开主张有神论,奥古斯丁在其影响下,把哲学与神学结合起来,以神为核心,信仰为前提,系统地论证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他认为,物质世界是暂时的,灵界是永恒的,神是无限而永恒不变的超越存在。在神之中蕴含了万物的原型,灵魂只有与感官分离,才能认识真理,认识真理就是认识神。他的关于人性中的原罪、人的自由意志、神的恩典的理论,是以神与受造之物的关系为中心、以恩典为基督教世界观的体现。这种思想在此后基督教神学中居于统治地位。
二,经院哲学的崛起
     11世纪,随着理性思辨的兴起,教会学院的学者们开始以理性形式为教义作出各种证明和解释,产生了以抽象思辨和烦琐论证为特征的经院哲学。其内部分化为唯名论和唯实论。唯名论的主要代表是洛色林和阿伯拉尔,其认为,个别事物才是真实的,代表了事物的相似性,共相不过是名词,只是人们的一个概念。唯实论的主要代表是安瑟尔谟,其主张信仰高于理性,先信仰,然后再去理解,感官所认识的具体事物并不是真正的存在,只有精神所认识的共相才是真正存在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13世纪,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繁荣,经院哲学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并在传播中不断完善,不断系统化,托马斯.阿奎那是其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从变化的现实世界出发,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第一动因"与基督教信仰中的神结合,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潜能与现实的思想来分析存在,认为在非存在与现实存在之间,潜能是未确定的存在,还未曾具有形式,是未实现的存在。其进一步改变了自奥古斯丁以来基督教神学认为理性来自启示的信仰、理性与信仰不可分的主张,明确区分信仰与理性的不同领域,并以感官为人类知识的来源,为经院哲学注入了新的内容。但在根本意义上,他仍认为:理性与一切知识并非独立,而是信仰的补充,其作用只是支持基督教的信仰。
三,         经院哲学的没落
     14世纪初,城市手工业、商业进一步发展,市民阶级兴起,罗马公教会逐渐衰落。怀疑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潮逐渐抬头,经验科学出现萌芽。这时哲学家探讨的问题发生了变化,哲学讨论的问题转向神与世界和人的关系,神的一体三位之间关系,人的灵魂的功能,神恩的地位及其与人的善行、自由意志的关系,神是否预知人的自由意志的选择等。这反映出人们在神学体系中力求扩大人的地位。另一方面,哲学家提倡面向自然,重视感性经验,发展科学,批判经院哲学所流行的盲目崇拜权威、主观虚构的认识方法,指出这是阻拦人民获得整理的障碍。
     14世纪初,德国多米尼克会修道僧弗赖堡的犹崔奇从新柏拉图哲学出发,称人的灵魂中心直接受神光照,是神圣的安息之所,为其后的思辨神秘主义奠定了基础。德国另一多米尼克会修道僧M.J.埃克哈特及其追随者主张在沉思冥想中可以与神相通。实际上否认教会圣事或祈求神恩的必要。这一时期哲学思想的变化,为即将到来的文艺复兴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关闭页面]
Copyright  ©  2010  道得经财网  版权所有 
咨询热线:13016035115  图文传真:8620-87368138   办公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寺右新马路111号五羊新城广场1901-1908室 Power by DedeCms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