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卦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8/19 浏览: 次
《易经》是一本揭示变化的书,由太极阴阳图和八卦及六十四卦构成《易经》典籍之内容。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周易》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1、伏羲依照“河图”之启示而演成八卦,形成了《易经》典籍的核心内容。
2、《易经》以宇宙间万事万物为观察和研究的对象,用“阴”和“阳”两个基本要素,描述了一个阴阳变化的系统。“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即阴阳),两仪生四象(即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象演八卦,八八六十四卦”。 《易经》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
3、以《易经》规律为源头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未被今人全面了解的中国文化之核心,包含了:对立统一、阴阳互根、阳逆阴顺、此消彼长、物极必反等五大规律,以及数千年沉淀和积累形成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等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征。
坤 卦
坤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之上经第二卦。上上卦。
坤为地,柔顺伸展。坤象征有着贴近大地的胸怀。坤卦象征地:元始,亨通,如果像雌马那样柔顺,则是吉利的。君子从事某项事业,虽然开始时不知所从,但结果会是有利的。如往西南方,则会得到朋友的帮助。如往东北方,则会失去朋友的帮助。如果保持现状,也是吉利的。
坤卦展示像“坤”的形势下各种变化的可能性。坤卦的代号是0:0。这个卦地的形象说明当前主客关系状态。相对于我们所在位置来说,地是静止的,代表当前关系是静止状态,变化较少;地是广大的,地上万物生长,象征当前关系比较宽松而悠闲。坤卦的主卦和客卦都是经挂坤卦,阳数都是是0。静止而广大的两方面,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比较稳定而宽松的关系。主方应当珍视这种关系,顺应形势,努力维持目前的状态。不过要注意,静止是暂时的,主方应当作应对变化的准备。
事业:诸项事业可以成功,得到预想的结果,但开始出师不利,为困境所扰。切莫冒险急进,须小心谨言慎行,尤其不可单枪匹马,独断专行。取得朋友的关心和支持最为重要,在他人的合作下,共同完成事业。因此,应注重内心修养,积蓄养德,效法大地,容忍负重,宽厚大度,以直率、方正、含蓄为原则,不得贪功自傲,持之以恒,谋求事业的成功。
坤下坤上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翻译:《彖传》说,广阔无际的大地是生成万物的根源,万物都依靠它而成长,柔顺而秉承天道的法则。大地深厚且载育着万物,它的功德广阔无穷。它蕴藏着弘德、光明、远大的功能,使万物都能顺利地成长。雌马属于地上走兽、具有在大地上无限奔驰的能力,她的性情柔顺祥和,有利于守持正道。君子应该效仿这种品德而行动,如果遇事争先居首就会迷失方向,如果跟在人后顺随大势就能找到常规。往西南方向可以得到朋友的帮助,是因为与同类同行。往东北方向将失去同类则有害无益。尽管这样,最终也是吉利的。安顺且守持正固的行动将是吉祥的,因为应合了大地广阔无极的柔顺之德。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初六:履霜,坚冰至。
《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就是注意发现事物发展的苗头的方向,不对时要立即纠正,否则难以改变,知几察变,事物开始的时候很重要。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六五,黄裳,元吉。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用六,利永贞。
《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
《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
《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