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为官不为”问题极为重要也十分紧迫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5/12 浏览: 次
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握着公权,占着位子,却无所作为。现实中, 这种“为官不为” 的干部,不仅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也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这个问题极为重要,现在看来也十分紧迫。”
当前‘为官不为’主要有3种情况:一是能力不足而‘不能为’,二是动力不足而‘不想为’,三是担当不足而‘不敢为’。”
“不能为”是能力问题。这类干部是因无能力而不知“为什么”、不知“怎样为”或因本领恐慌“不敢为”。一是根本不知道做什么。除非上级交代得十分清楚的事情之外,这部分干部就不知道再做什么了,上级没有交代时就在等着,好像算盘珠子一样,上级拨一下就动一下,不拨则不动。二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老虎吃天不知从何处下嘴。一些干部不学无术或学习不积极不认真,对发展新阶段认识不到位,对新常态缺乏正确认识,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无能为力、束手无策成为常态。三是明知自己本领不行做不成事,不做事还能滥竽充数,真做事了反而马脚立现。所以选择“不为”做南郭先生。四是因本领不佳而害怕做错事做砸事,缺乏“为”的自信,所以不为。
“不敢为”是担当问题。这类干部缺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国情怀,缺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之志,缺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一些干部改革时代不敢冲,创新时代不敢进,缺乏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的勇气,担心冒风险、得罪人,把不出错作为准则,遇到困难不是迎难而上,而是畏首畏尾、患得患失。有的干部怕“惹事”,信奉“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有的干部怕“出事”,搞所谓“稳定就是搞定,摆平就是水平,没事就是本事,妥协就是和谐”。有的同志怕“树敌”,息事宁人,奉行“多栽花少栽刺”的好人主义,面对大是大非态度暧昧,对错误思潮听之任之,尤其对那些会告状的恶人、会办事的能人、有交情的自己人,无原则迁就,无底线退让。所有这些现象,说到底都是缺乏担当精神,缺乏政治担当、责任担当、事业担当。
“不想为”是动力问题。一是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缺少精神动力,是“缺钙”型干部,所以不想为。这类干部工作缺乏热情和激情。这类干部“在岗却不在状态,在位却不在谋事”,既虚度自己年华,又贻误党和人民事业。二是安于现状,缺少进取精神,是安逸型干部,所以不想为。在工作中不求“过得硬”,但求“过得去”,缺乏创新意识、进取意识,甘居中游。“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三是怕苦怕累,缺少奋斗精神,是享乐型干部,所以不想为。这类干部工作缺乏主动性,习惯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日子,熬年头,寄希望于按资排辈、组织照顾。四是奉行中庸主义,想做“老好人”,想靠人脉取胜,怕作为了得罪人,所以不想为。这类干部工作上躲躲闪闪,不推不动,甚至推而不动,总强调客观因素,不尽主观努力,有问题左躲右闪,遇矛盾上推下卸,对基层需求无动于衷,对群众疾苦麻木不仁。五是怕“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想“韬光养晦”,所以不想为。这类干部摆作风漂浮、光说不练,只有“唱功”,没有“做功”,照搬照套,不求实效,以会议贯彻上级会议部署,以文件落实上级文件精神,会议讲空话讲套话,调研走形式凑天数。六是怕做事出问题,影响以前已经取得的“政绩”,所以不想为。这类干部想靠“吃老本”赢得机会再上位。
上面这些归根结底还是宗旨意识、党性观念、进取精神退化,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轨,不但损害人民群众利益,而且还败坏党和政府形象。庸政懒政同样是腐败。李克强指出:“身在岗位不作为,拿着俸禄不干事,庸政懒政怠政,也是一种腐败。”
对动力不足的问题,要加强党性教育。
对能力不足的问题,要加强学习教育,对不可教或不让教的干部要立即请他们让位。
对不敢担当问题,在加强教育的同时还要完善激励机制。
“为官避事平生耻”,对于党的干部来说,“避事”不干事,“躲事”不问事,在其位不谋其政、任其职不尽其责,当是最大耻辱。“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才是干部应有的表现。
|